张奥平:独角兽IPO“邀请制”短期并不合适

文/张奥平

近日,市场相关媒体报道,对IPO再审企业,三年低于1亿利润,且最后一年未达到5000万,将不允许上市;对于新申报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必须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

此消息一出,市场颇为震惊。2017年IPO通过率为77.87%,然而2018年1月通过率仅为36.73%,2月通过率为58.33%,加上被否后三年不能借壳的新规出台,这让很多企业在选择IPO时更加慎重。数据显示,超过50%的企业在新规之后选择了撤退。然而,现又出现如此之高的利润红线,则将更多的排队企业拒之门外。

监管层推出如此之高的利润红线实则是为迎接独角兽提前做好准备。

资本市场近期最热的话题便是“独角兽上市”,拥抱新经济公司、互联网巨头回归A股。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各家海外上市的巨头纷纷对A股表“衷心”,称时机成熟,肯定回国内上市。富士康报送IPO招股书申报稿到过会仅仅用了36天,堪称奇迹,但“富士康奇迹”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绝不会是最后一个。监管层近期也表示,将很快推出CDR选择一批新经济的企业,一些独角兽企业,向市场展示了迎接新经济公司的决心。

目前看,未来企业IPO的主线将是传统经济公司实行严格的审核制,代表新经济的独角兽上市已有成为实行“邀请制”之势。

然而,我认为在“名单”中的众多独角兽短期内实现批量上市并不合适,广大的中国个人投资者也许无法分享独角兽成长红利。

首先,资本市场的资金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市场上的存量资金是趋于稳定的,短期内很难产生较大的增量。但是,资产端入口是由监管层严格把控的,如果监管机构一方面过于严格的把控国内传统经济企业上市节奏,敞开怀抱拥抱独角兽企业,另一方面不加快退市制度的改革步伐。这样的做法将会打破资本市场现有的动态平衡。

其次,很多独角兽是创投机构“催化”出来的。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097 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0802只,管理基金规模突破12万亿元。其中,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和占了整个备案基金规模的40%。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在一级市场上催化出了很多“伪”独角兽,而“伪”独角兽也正是靠多轮融资不断提升自己的估值,实现盈利却遥遥无期,甚至生死未卜。

最后,独角兽的概念是来自一级市场的,而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机构看问题的思路、对行业和企业的把握程度与二级市场个人投资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后者对“独角兽”企业的研判能力较弱。更多的独角兽上市,将会造成大部分非独角兽企业市值整体下移,若市场盲目跟风,产生“羊群效应”,后果难以想象。

独角兽回归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但是一定要严格把控资产端及资金端的风险、识别真假独角兽、为投资者进行有效的风险揭示等,不可操之过急。相信未来终有一天,中国资本市场将“万马奔腾”。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