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于线上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书记、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范志勇教授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整体保持平稳,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和年初制定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比较吻合。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5.3%、5.0%、4.8%。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为宏观经济的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4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9月全社会用电量84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说明宏观经济活跃度提升。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7和3.3个百分点,说明经济结构不断改善,新质生产力建设取得成果。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32325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147亿元,增长6.2%;进口137104亿元,增长4.1%。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9043亿元。出口维持较高增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基础。
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第一,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逐季下滑。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年率分别为6.1%、2.0%、3.1%。三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出现逐季下降现象,二季度和三季度环比增速偏低。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6个季度为负值。通货紧缩现象依然存在,但是紧缩形势自2023年4季度起有所改善。2023年4季度以来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1.3%、-0.6%和-0.6%。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三大门类中,下游产业增长率高于上游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3%,采矿业增长2.9%。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较8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在连续4个月回落后实现回升。尽管存在明显的结构性改善,整体增速放缓现象尚未被有效对冲。
第二,最终消费对总需求拉动的贡献下降,总需求增长对投资和净出口的依赖性增强。第三季度最终消费的累计贡献度降至50%,同比降低33.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净出口的贡献度上升至23.8%,同比上升36.8个百分点,基本填补了最终消费增速下降的缺口。从三大需求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自去年三季度开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处于不足状态,甚至出现了较大下降,但是被今年以来出口的亮眼表现所弥补。这意味着当前经济总需求更多来自贸易和投资支撑。2024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分季度看,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增速比二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发力,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2%,增速比8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
第三,房地产投资仍是拖累投资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1%,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是拖累投资复苏的主要因素。民间投资下降0.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4%,低于全国水平,当前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成为支撑投资的主要来源。同时,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4%、11.4%,这是我国经济结构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前三季度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7.1%,降幅比上半年和1-8月份分别收窄1.9和0.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2.7%,降幅比上半年和1-8月份分别收窄2.3和0.9个百分点,出现边际改善。
第四,出口累计增速同比上升,进口增速下降。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3%(以人民币计价)。其中,出口增长6.2%;进口增长4.1%,出口速度高于进口速度,今年国际收支处于改善通道。出口率上升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在改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3%。但是,9月进、出口同比增速下滑,低于前三季度整体水平,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其中,出口增长1.6%;进口下降0.5%。主要原因是预期到国外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10月美国大选可能对未来国际贸易秩序造成新冲击,进行了提前贸易。
分地区来看,前三季度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的进出口都呈现加速状态,东盟仍是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来源。前三季度,对东盟出口增长率10.2%、进口增长3.6%;对欧盟出口增长率0.9%(8月份转正)、进口下降3.9%;对美国出口增长率2.8%、进口增长0.7%。
第五,CPI环比、同比双双温和下降。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9月, CPI同比涨幅为0.4%,增长率比上月温和下降0.2个百分点。CPI环比增长率为0%,上月环比增长率为0.4%,环比增长率下降0.4个百分点。
CPI同比增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升造成。食品价格同比上升3.3%,比上月同比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下降0.2%,比上月同比增速下降0.4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0.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0.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在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22.9%,鲜果价格上涨6.7%,涨幅较上月略有扩大,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2%,和上月基本持平。虽然猪肉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涨,但是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下降13.1%和6.4%。畜肉类价格整体仅上涨3.8%,基本保持平稳。
在其他七大类价格中,降幅较为明显的是交通通信类产品。9月交通通信类产品价格下降4.1%,降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带动传统燃油车价格下降,是推动我国交通通信类产品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交通通信类产品价格降幅扩大,主要是由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下降幅度扩大造成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汽车价格降幅扩大造成的。9月交通工具价格下降幅度为5.3%,8月为下降5.5%,下降幅度略微收窄。而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下降达到7.6%,8月份下降幅度是2.7%,降幅扩大接近5个百分点。2024年9月2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再次下调,预计下月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和交通通信类产品价格降幅仍会小幅扩大。
第六,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扩大,环比降幅基本一致。2024年9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价格指数同比下降幅度扩大1个百分点。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6%,8月份环比下降为0.7%,两月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自8月份以来,PPI同比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且单月降幅扩大均达到1个百分点。这表明从今年年初以来,PPI降幅逐渐收窄的改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PPI降幅扩大对应投资需求疲软。
具体来看,9月,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3%,与8月份相比下降扩大2.3个百分点,从上游到下游沿产业链需求萎缩呈现加剧现象。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3%,降幅比8月份扩大1.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6%,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同比上升3.3%相对照,印证消费者终端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鲜菜鲜果等初级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深加工食品价格出现较为明显下降。
第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但7-8月期间,分组别年轻劳动力失业率出现上升情况。2024年7月和8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到17.1%和18.8%;25-2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到6.5%和6.9%。
关于未来政策,报告提出以下设想和思考。
第一,保持政策连续性,体现政策的感知度和操作性,使公众切身感受到扩大内需政策有序落地。9月24日央行发布会后,中国股票市场最快做出反应。人们期待股票市场持续改善,通过财富效应对宏观经济注入活力。但如果对货币政策的预期稳定,理论上不存在所谓“慢牛”的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股市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因为其一共进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虽然是整体宽松,但在具体操作上面临很大挑战,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的一些新变化,都需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高度智慧。
第二,财政政策方面不应拘泥于以项目带动财政政策的传统思维。化债不应仅仅局限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更应着眼解决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债务拖欠,在化债的同时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尽快创新政策工具,成立新型专门金融机构有序收回地方政府拖欠企业债务,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债务,盘活企业资产存量。这可能是短期内增加公众可支配收入的可行方案。
第三,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需要进一步创新。影响消费的两个核心因素是财富和收入(包括预期收入),当收入不稳定时,居民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收入首先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于增加消费。货币政策除了通过降息降低偿债成本之外,可以尝试建立债务违约的缓冲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陷入偿还住房按揭贷款困境的家庭提供债务展期帮助,特别是向家庭唯一住房住户提供1-2年的无息债务展期,以稳定家庭部门预期。由此使金融机构产生的成本可以考虑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专项贷款或者特别国债进行补贴。
第四,鼓励各地政府因地制宜,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改革加速实现房地产等行业出清,有序释放不确定性。各地政府应做好市场出清的兜底工作而不应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切忌直接干预企业的降价竞争行为,造成市场秩序和预期混乱。(记者 王祯祯)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