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2024年6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主办、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协办的“北京经济论坛(总第13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北京市经济学总会会长刘伟发表主旨演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林发勤、北京大学财政学系主任刘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首发院副院长张杰、李文钊以及校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师生参加会议。

王轶表示,北京市正在加快建设建设全球数字经济体系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型、服务主导型、协同发展型,全面开放型的现代经济体系。今年2月,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围绕新商圈建设、商圈改造提升、打造消费标杆项目、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意味着北京市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上进入了快节奏模式。他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第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凸显北京在经济、文化、消费配套设施、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能促进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本次论坛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他衷心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发挥理论专长和学术优势,围绕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深入探讨,畅所欲言。

在主旨演讲环节,刘伟高度肯定了主报告中论证的系统性以及坚持问题导向的政策建议。他表示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协调好供给与需求、基本与高端消费两个重要的关系。在供给与需求关系层面,拉动消费需要提高收入,但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低于平均值,且居民消费GDP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通过高质量的供给能够提升居民的有效需求,从而使收入政策能够有效地刺激居民消费水平。在基本与高端消费关系层面,刘伟认为基础消费是消费增长的主力,只有基础消费得到满足后才能有效提升高端消费;目前北京市的基础消费在消费质量、便捷性、个性化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北京市需要利用好市场规模优势,通过基础消费质量的提升提高北京市国际消费的吸引力。

论文主报告环节,王孝松以“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与路径”为主题做汇报。他认为,目前北京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消费数据相较疫情前得到了发展,但北京市在人均收入、开放水平等层面上相较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北京市需要在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发挥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报告首先梳理了党中央与北京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相关政策,并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消费舒适度和到达便利度五个维度对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估,认为北京市在经济基础、文化、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优势;其次,报告指出与纽约等发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北京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宜居水平、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报告结合国际经验与自身优势,从打造地标商圈、培育本土品牌、促进数字消费、坚持文化引领、推动内外一体化、规范消费秩序六个方面为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政策建议。

陈彦斌在论坛上表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在于提升消费。他指出,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提高消费水平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还能更好地落实双循环战略,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陈彦斌认为,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不足和消费场景的缺乏,形成高水平消费的良性循环尚未建立。他提出,要从宏观经济视角解决消费问题,需从供给侧发力,提高供给质量,解决需求不足的根本问题。他强调三点措施:第一,重视政策的爆发力,宏观政策需要大胆发力,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速。第二,从需求角度优化供给侧,满足高质量消费需求,如提升医疗服务的供给,确保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第三,深化改革,解决抑制消费的体制问题,通过改革提升整体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关注消费本身,更要从供需平衡和宏观视角出发,系统解决制约消费的深层次问题,确保高质量发展。

 刘秉镰从消费发展的底层逻辑出发,分析了消费升级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当前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的重要性高于外贸与投资,并指出当前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且居民企业预期长期低迷,无法为消费升级提供有利的基础。其次,他认为目前消费中心城市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第一,平台经济与文旅经济相结合,淄博烧烤等流量现象为城市刺激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重视数字赋能,激活不同群体的消费活力,通过大数据智能分类等方法对消费者和消费产品进行划分,从而能更好地促进消费。第三,推动技术创新,用高质量的新产品供给促进新的需求产生,利用中国供给端的优势为消费升级助力。最后,他还强调在实现消费扩容上存在三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市场化下的国际化问题、政策稳定性问题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问题。

桑百川指出,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必须重视跨境平台建设和北京的服务出口能力建设。并且针对于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消费者是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要充分考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消费去中心化挑战,对于入境消费者和非入境的消费者都要加以考量。第二,消费什么?无论是货物消费还是服务消费,要研究消费者到底来北京消费什么,北京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应该将重心放在服务贸易出口,通过服务贸易的多种形式为境外的消费者提供消费服务。第三,到哪消费?要明确境外消费者为什么到北京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北京提供服务消费,过去的“五个维度”、 “六个新”方案还做得远远不够。第四,怎么消费?要将线下消费和线上消费相结合考虑,提升北京的电商平台建设和远程服务能力。

林发勤在论坛上强调,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内外部挑战,消费升级亟需从需求侧发力。他指出,全球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政策变化以及国内经济问题如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均对中国经济构成压力。在此背景下,提升消费显得尤为重要。他表示,传统政策更多侧重于生产,实际落地的消费政策较少。农业和贸易政策主要关注生产和供给,消费政策则相对滞后。对此他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将更多收入转移到家庭,增加居民收入,以提升消费能力。这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导向,增强对消费的重视。第二,降低消费品关税,扩大进口,尤其是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等手段,增加高质量消费品的供给。第三,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改革开放,消除地方间的贸易壁垒,增强市场活力。扩大消费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韧性。推动消费政策落实,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刘冲从文旅角度出发分析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逻辑。首先,刘冲概述了北京在文旅消费方面的成就。近年来,度假公园和文旅产业园等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消费选择。其次,他分析了文旅消费的特点,特别是Z世代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网红城市如淄博的烧烤和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背后都有网络传播的巨大推动力。北京应利用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刘冲还指出了北京文旅消费的制约因素,包括信息过载和城市中心区的拥挤。他建议利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和调控客流,改善旅游体验。最后,刘冲提出了提升北京文旅消费的建议。他强调丰富夜间文旅消费供应,特别是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利用数字经济和科技手段增强旅游项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政府需要支持这些创新,增强消费者的互动感和满意度。

张杰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他发现北京市5月消费增长结构存在问题:商品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服务消费增长成为主要增长点,针对这个问题,他认为与北京市中高收入群体就业岗位不足有关,岗位减少无法促进商品消费与总消费增长。其次,针对中高收入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他认为和北京市缺少华为等龙头企业、中高端人才吸引力下降和人口结构不平衡有关。最后,他为北京市改善消费结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四点建议:第一,调整北京市人口结构,增加青年劳动力人口占比;第二,加大对高技术企业的扶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条件,进而增加高收入人群占比;第三,打造中国本土特色的全球消费品牌,增加北京市国际消费吸引力;第四,提高北京市的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各国游客和人才到北京消费,提高北京的国际知名度。

王孝松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与会专家和点评嘉宾对本次论坛主题报告进行的深入讨论和精彩发言。他表示,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处于关键时期,首发院将会持续关注北京市的发展进度,为加快认识和推动北京乃至全国消费升级提供新的观点与理论。(记者 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