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12月17日,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迈向平衡增长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秦聪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从11月的数据来看,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鉴于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外部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分化式增长有必要,也有基础向平衡式增长转变。在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引下,预期未来的政策对平衡增长将提供更多的支持。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高于市场预期值5.7%,较10月的4.6%增加了2个百分点。当月同比增速处于近五年同期较高水平,略高于疫情前2019年的增速。

按门类划分,采矿业当月同比增速为4.9%,较前值加快1个百分点,为年内最高值,但累计同比增速为2.1%,仍拖累工业下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最快,11月当月同比增速为9.9%。

分经济类型来看,各类企业当月增速均高于前值。其中,国有及股份制企业当月及累计增速均高于外资和私营企业。

在消费方面,11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为10.1%,较前值提升2.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低基数背景下取得的增长。若按两年平均增速计算则为1.8%,仅为前值的一半,这主要是受到CPI回落、线上消费增速放缓和可选消费品增速回落等因素的影响。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与上月持平。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为5.0%,均与前值持平。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4%,二者均较前值下降0.2个百分点。

11月,出口同比增速转正,外需在收缩区间的小幅好转以及出口的低基数均有贡献。进口同比增速回落,反映出内需仍然不强。按照美元计价,11月进出口总额为5154.7亿美元,同比持平。出口额为2919.3亿美元,同比增长0.5%;进口额为2235.4亿美元,同比下滑0.6%。

物价低位平稳运行,CPI加速回落,但核心CPI保持稳定。11月,CPI同比、环比增速均为-0.5%,分别较上月回落0.3和0.4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长0.6%,增速与上月持平,继续保持温和上涨,但环比下降0.3%,这与消费数据相互印证,反映出当前居民消费偏弱。

报告建议,在宏观层面,应推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一是加快纲领性文件向政策措施转化,持续呵护微观主体的预期;二是加快既定政策尽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缩短政策的实施周期;三是适时出台增量工具,持续提振市场的信心。

在政策制定层面,短期的抓手有四个方面: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尽管投资对当前经济拉动的边际效应已经趋弱,但预算内投资拉动社会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而今年的财政投资力度有所不足。在投资端,支出政策主要涉及到政府采购;而在消费端,一是加大支持实施现有商业建设活动,二是针对消费不足的问题,在7月以来出台了涉及家电、家具、家纺家装、人工智能、家电下乡等多个领域的刺激政策。然而,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需求和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减税很难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相反,由于税收下滑,将削弱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可能会限制后续政策的选择和空间。此外,在动用等量财政资金的情境下,支出乘数远高于税收乘数。因此转向结构性减税降费势在必行,收入政策不宜进一步加码;由于支出政策往往能够作用于微观主体,因此对于稳增长和稳预期的作用可能是更好的。

第二,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以保证“三保”支出为底线,在财政支出安排中优先考虑,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的运转。

第三,严控一般性支出。2017年、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此有所提及,这并不是后疫情时期财政压力之下的应对政策,而是常态化要求的回归,特别是“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一表述,其重点在于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不合理增长,严控“三公”经费的预算。

第四,在促消费方面,短期内可考虑为失业青年群体提供阶段性消费补贴或者向低收入群体适时适量发放消费券。消费券的成本应当由中央来承担,避免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记者 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