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举办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本次会议聚焦“回暖迹象渐显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书记、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晋斌发布8月份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8月份数据显示总体上中国经济的生产和需求都有所回暖,迹象比较明显。需求端集中体现在物价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生产端主要体现在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国内供需改善也体现在进口数量上,目前来看指数还是超过100的,也综合体现在失业率比上个月下降0.1个百分点上。外部需求目前是存在一定压力的,控通胀会导致经济。“虽然美国三季度按照预测经济增速会超过5%,但欧元区的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包括英国。所以,由于控通胀导致外部需求下降再加上地缘冲突和经贸摩擦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外贸是有压力的。”王晋斌说。
报告认为,在稳增长、提预期、控风险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政策效应会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需要观察。虽然看到迹象非常明显,但确实政策有一定的时滞,要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内需,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政策出台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值,政策出台只有超过市场预期才能推动预期持续改善,起到相应的作用;继续稳定消费和消费预期,稳定消费即可,不用出台大规模所谓刺激政策,消费从数据角度来讲并不低;明确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降价销售,通过市场出清实现财务资金回笼;要关注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匹配关系;需要关注能源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的外部冲击;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视跨国公司产业的外迁,稳外资、稳外贸是中长期的战略;资本市场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基本制度确立公司大股东以及高管必须立足长期经营企业才能有资格在中国股市上融资,从而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之间良性循环,活跃资本市场,提振信心。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认为,欧美国家经济情况趋于稳定,会有利于中国经济恢复。他表示,根据美国公布的二季度经济数据,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大大提升,这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也具有重要意义。日本GDP连续两个季度增长。在欧洲,德国连续出现季度负增长。虽然西方经济体经济情况存在分化,但稳定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会为中国经济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宏观环境和金融环境。
何海峰表示,8月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消零售总额、制造业等同比增速加快,CPI同比、PPI环比由负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等指数降幅收窄。他介绍,其所在机构对全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为5.6%左右。他们最早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预测达到6%,但由于外需复杂性,特别是对美、日、韩贸易不及预期,对全年增长产生拖累下,增速会达到5.4%至5.6%的水平,但他认为还是会达到5.6%左右。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8月经济数据是利好因素,显示出尽管前期有经济下行压力,现在出现了逐渐企稳回升的迹象。展望9月、10月,邢自强认为,在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基础上,经济或许还会出现持续增长,四季度情况可能略好于三季度,增速有所回升。
对近期由于二季度后经济恢复相对疲软,中国已陷入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式衰退的观点,邢自强并不认同。他指出,中国与日本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仍有不少积极因素和充足政策空间可避免“日本化”。
邢自强表示,在本轮出现房地产去杠杆引发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前,中国资产价格整体涨幅仍小于日本。邢自强说,在资产泡沫破灭前,日本企业部门利用杠杆大量购买土地、房产,全球土地价值相当于GDP的560%。1989年东京证交所股票市值相当于GDP的142%。中国在本轮出现去杠杆前,房地产资产价格和股票价格都涨幅较小。目前,房地产价值相当于中国GDP的约260%,股票市值约占GDP的67%,均小于日本。(记者 王祯祯)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