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2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中国外贸走势分析及预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青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2022年出口额突破2万亿美元;外资企业近5年来年出口额在1万亿美元附近徘徊;国有企业出口额则维持在2-3千亿美元间。从出口增长率来看,民营企业出口增长率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率高于外资企业。2023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分别下降了2.3%和14.5%,仅民营企业保持了1.8%的出口正增长。
相对于出口来说,这三类企业进口额的差距较小。在绝大多数的年份,外资企业是中国进口最主要的力量,2021年其进口额突破1万亿美元。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口额超越外资企业,成为进口的主要驱动力。从增长率看,2021年以来,所有类型企业进口增长率都在下滑,国有企业较高,民营企业呈趋稳态势。外资企业增长低迷,2019年、2022年和2023上半年均为负增长。综合来看,外资企业进出口活动明显趋弱,这背后也有全球产业链调整等因素。
报告认为,中国贸易规模达到历史高位,各个维度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贸易绝对不仅仅是商品的流动,它和技术流动息息相关。发达经济体是全球技术最主要的扩散来源,而我国在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正在流失,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当前贸易形势不容乐观,稳规模压力较大,但结构优化也在逐步取得进展。
报告认为,2022年,人民币出现了明显贬值,成为了当年出口增长的支撑因素之一。2023年以来,人民币仍有一定贬值,但考虑到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跌至95%分位区间以上,且央行中间价已经多次释放干预信号,因此持续贬值的空间不大。但是短期来看,由于下半年美联储再次小幅度加息可能性较大,人民币短期仍有小幅贬值空间,一定程度利好出口;长期来看,汇率有可能进一步回升到历史均值。
报告显示,RCEP对中国的进出口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利好。随着近期RCEP对菲律宾在内的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进入新阶段。无论是从生产还是消费的角度,RCEP都打造了一个更加顺畅、自由化、便利化的流通体系。这个体系内部的供给和需求结构是高度匹配的,因此如果能够将所有环节畅通,对中国的进出口将是很大的利好。
中国稳外贸的手段很多,各种政策储备充足。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18条措施;商务部表示下半年将加大力度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深化外贸创新发展等。这些措施都将有效促进外贸。
“新三样”出口表现非常亮眼,电动汽车在绝大多数月份保持100%以上的增速,锂电池与太阳能电池也基本维持在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速。一方面,中国的供给能力很强,产品在全球有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国外来看,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新三样”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仍很旺盛。因此,未来“新三样”出口较为乐观。随着我国占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未来企业的海外生产也将逐步加强。
报告认为,今年和未来几年内,能够稳住出口规模(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就是很大的成功。国家也有这个目标,提出稳规模、优结构。类似前两年20%的年增长率是不现实也是不符合政策目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全年能够保持2%-3%的贸易增长率,达到42-45万亿人民币的贸易额,就是非常成功的。此外,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包括进出口结构、目的地市场、产业结构、贸易类型、企业类型和区域结构。当前东南沿海贸易增长放缓,但中西部贸易增速比较高,因此国内也存在区域结构优化的问题。
预期短期进口仍将低迷,明年会慢慢企稳回升。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内生动力还不强,CPI较为低迷,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大宗商品价格下半年预计仍将回落,进口额短期内回升可能性不大。随着国内需求逐步复苏,制造业逐渐回暖,叠加未来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上涨因素,明年进口额增速有望企稳回升。(记者 王祯祯)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