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暨胡乃武学术青苗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为论坛致欢迎辞,本期论坛聚焦“夯实复苏基础的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宁吉喆、江小涓、高培勇、刘元春、毛振华、刘晓光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代表宏观论坛团队发布题为“夯实复苏基础的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上半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报告认为,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反弹,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一季度实际GDP增长了4.5%,名义上增长了5%,分别比去年四季度回升了1.6%和2.1个百分点。而且这个恢复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细分产业相比去年水平都有大的回升,或者由负转正,或者升还在大幅提高,但二产和一产在慢慢回落。经过二季度以来,很多指标都在放缓,但考虑到去年二季度的超低基数,去年三四季度的较低基数,报告认为,全年增长5%的目标预期还能实现。
报告指出,支持中国经济复苏增长的有利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党的二十大召开,疫情政策优化之后,我们开启了新一轮建设周期,这需要时间,但会逐步展开。“十四五”规划项目中期将发挥更大的投资拉动效应,产生更大的拉动效应。宏观政策传导效率提升将更有效发挥稳增长作用。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下降通道,这对我国来讲带来成本降低效应。通胀水平保持低位,实际上货币政策仍然有非常大的宽松空间。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带来了某种风险对冲效应。
报告建议,应该适度上调经济增长目标,这个上调不是名义上调,而是把GDP增长5%左右作为底线目标而不是基准目标。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阶段转换关键期所需要宏观政策整个环境。除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还需要稍稍转变宏观调控方式,要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辅以宽松货币政策,要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实施方式要以补贴为主,税费减免为辅。要加强各个政策部门的协调配合,理顺增长、赤字和通胀之间的目标关系、顺序,来确保部门目标服从整体目标。宏观调控之下要有一些专门的方案来解决可能超过自身修复能力的局部问题等。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运行仍旧处在复苏向好、连续复苏的态势。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主要表现为:1)经济增长尚未回归正常区间;2)经济恢复不平衡的问题显现;3)微观生产企业面临困境。
宁吉喆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问题导向。当前的宏观调控方向就是要推动经济运行的持续恢复,促进经济增长回到正常的区间;2)明确宏观调控重点。宏观调控的重点要针对经济生活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微观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防止悲观预期、紧缩效应的自我实现,以及经济螺旋式收缩的状况发生;4)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宏观政策的出台要尽早、尽快又落到基层、落到企业。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指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我们要量的增长,但更要质的提高。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同等重要,不能以GDP增长速度来论英雄。
他表示,当前宏观政策的配置一定要同以往有所不同,一方面,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另一方面,宏观政策配置要注意对症下药。当前,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配置必须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指出,就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而言,上半年的形势还算可观。不过一季度经济增长并非来源于经济系统的内部活力,而是通过外部力量强行推动的。如果没有持续增长的动力,经济无法长期稳定。长短期政策必须配合得当,短期政策应为长期政策释放提供一个窗口期。如果成本增加的短期政策不能与长期动能的释放同步,那么经济稳定增长长期将难以为继。
他表示,改革开放新动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改革获得新动能。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广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配合宏观政策导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尤其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二,以创新获得新动能。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坚定推进科技创新,广泛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第三,以开放获得新动能。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双循环相互促进,广泛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提高跨境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内在动能。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由于后疫情时期的复苏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社会修复向经济和利润修复,再向资产负债表修复过渡的过程中,指标出现一些波动和回调是常态。因此,对于当下大家所关注的一些指标的回调不宜进行过度解释,也不宜将当前经济形势所出现的波动解读为第二次探底。
他认为,尽管人们对于外贸的担忧和焦虑一直存在,但近三年中国外贸状况并不差。在全球贸易重构的过程中,中国与新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联系根本无法被剪断,并且还有持续强化的趋势。所谓大变局,就是要打破“美国天下”的格局。“得新兴市场者得天下”,“得亚太者得世界”,我们应将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而非简单地锚定美国市场。
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消费需求不足的背后是可支配收入低迷,需要加强对居民的补贴。地方政府持续融资能力不足,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导致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
毛振华建议以中西结合,长短期结合的方法来制定政策:1)休养生息,适当补贴居民收入;2)在保障财政开支的前提下,减税降费;3)慎重分析大型基建项目;4)防止各种思潮的冲击,稳预期少折腾;5)充分激发市场活力;6)将经济增长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中。(记者 王祯祯)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