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认为,实现香港经济新定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这是香港发展最根本、最核心的优势。“一国两制”是港澳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是香港拥有一切其他优势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国”的框架下,香港能充分拥抱国内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深度参与内地经济内循环,有效把握中国经济补短板、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在“两制”的制度设计下,香港保留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稳定民生,拥有与西方发达经济体接轨的普通法法治体系。
二是发挥香港自身优势,打造“大湾区硅谷”,回补香港亚洲“四小龙”时代的荣光。对于海外科学家,香港在知识产权、上市制度对资本收益的安排、对信息的管控方面具备自身的优势,香港利用人才、制度以及与内地市场紧密相连的优势,发展科创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大有可为。同时,北部湾区为香港发展科创和高端制造业提供了相关条件,可将其打造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区域,吸引科创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入驻香港,最终使香港形成一个高密度的科研开发区和科研产业区,这是香港的历史机遇,也是香港回补“四小龙”时代荣光的重要历史契机。
三是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香港在全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应将全国范围纳入招生考量。并且当前香港在校生人数仍然偏少,与大陆教育重镇相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依然偏低,高等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香港要发展科创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短期内力争将高校在校生提升到50万人,中长期提升到80万至100万人,这将为香港创新、为香港吸引国际人才落地提供载体。
四是政府要积极有为,做到“有限政府”与“有为政府”相结合。香港特区政府应顺应形势发展,适当转变自身角色,从单纯的有限政府转成为“有限政府+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既尊重市场,同时也要更好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大力度改善民生,更好地解决土地问题、居民住房、贫富差距等问题,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发挥香港文化荟萃中西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准确认识香港定位的转换,积极推动实施完成香港经济结构转型。
报告认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香港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香港要敢于面对挑战,抓住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拥抱、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承担中国面向世界窗口角色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自身的科创产业,不辱历史赋予香港的使命与责任。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只要妥善应对,香港不仅能发展,还能发展得很好。大国博弈、逆全球化的非常态终将过去,未来香港将以新的姿态,展现出东方之珠的独有风采。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指出,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对香港金融业先后公布了五项支持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些香港原有功能的发挥在继续强化和改进,新的独特的功能,新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慢慢显出雏形。此外,香港市场在产品多样性、专业人才的丰富性方面有它的优势和韧性。另外香港市场平稳承接中概股回归上市,对冲了风险,发挥了在国际政治压力紧张时期的风险缓冲功能。
未来香港市场需要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真正把握中国的需求,同时按照国际水准来提供解决方案。其次,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环境,香港要对冲脱钩,推动金融、经贸、文化方面再挂钩。最后,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是滞后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我国金融体系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这也是香港将来大有可为之处。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对香港本身依然要从全局性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第一,对于香港的汇率制度的调整,不仅仅决定于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同时取决于香港在世界体系中的桥梁作用。世界经济体系在新阶段所呈现出的新变化,以及香港本身在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分工体系、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位置,是决定香港汇率制度的几大因素。第二,香港产业的重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在整个世界价值链、产业链的格局。
必须要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香港的地位,学习着眼印太时代的再定位来考虑香港的功能。同时也需要看全球各种产业以及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尤其是未来金融功能深化的这种趋势,还要从整体城市的竞争力布局来思考这几个问题。对于香港城市的新定位一定要符合金融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大转型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服从世界科创中心、世界前沿技术生产中心演进的规律。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乔虹指出上半年香港经济相对低迷,2022年GDP增速预期为-1.5%,但明年经济增速会有所反弹。这一判断首先是基于香港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交通运输和入境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通运输从7月份开始也有了好转的迹象。进入2023年,香港经济的发展需要关注外需和金融条件。可能出现的利好消息有以下三点:第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渐放开,有利于香港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对香港的服务行业有很大的促进;第二,除了和内地通关的日程能够逐渐明确外,香港居民海外旅游消费也会对经济有一定贡献;第三,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房地产政策调整可能会对香港经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瑞信亚太区私人银行大中华区副主席陶冬指出,香港良好的交通区位与投资基础设施是保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会被轻易撼动的重要条件。对于香港未来的发展,首先要做到的是务必保持与国际接轨,在保持人才优势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资本市场体系。此外在香港的定位上双轮驱动是必须的,一是中国的香港,二是国际的香港。与内地紧密结合,坚持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两点不可缺一。
香港中联办研究部原部长曹二宝指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香港体现得非常鲜明,而且经历了经济、金融、政治的风波,香港的独特优势确实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内地各城市都难以比拟和替代的。对于香港未来的发展,要把握“两个建设好”,这是“一国两制”里程碑式的思想,它标志了“一国两制”不仅是统一祖国的方针,而且是建设祖国的方针。让香港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主场。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