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热点问题研讨会召开,本次会议聚焦“中国特色财政政策体系建设: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有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贾俊雪教授发布主题报告。报告指出,新时代的财政政策主要是转型发展的态势。大规模基础设施政策在逐渐淡出,原因是靠其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持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这些都需要激发市场活力、激发企业活力和企业创新能力。
2016年以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降低社保费率等,2015年职工五项社保总费率41%,经过六次下调,2019年底降至33.95%。2016-2020年新增的减税降费累计达到7.6万亿元。其中,抗疫时期,积极财政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预算赤字率2020年为3.6%以上,增加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020年,7批28项减税降费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减税降费力度很大。2021年,财政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性的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政府优惠执行期限。
如何确保实质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效落地和更好发挥作用?报告认为,首先要控制支出,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如果政府支出不变或增加,减税降费必然意味着要增加赤字和增加债务,如果想维持政府债务不变,甚至想削减政府债务,同时还要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就意味必须要削减支出,因此,减税降费的逻辑起点在于控制支出。
要做到有效控制支出,为减税降费政策腾出政策空间,前提是确保财政可持续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减少政府干预,推进市场化改革。比如适度放开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适度削减,调整投向。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适当下放财权、上移支出责任,控制转移支付规模。三是完善财政管理,提高支出效率,就可以为减税降费腾出政策空间。尤其要警惕民生性“面子”工程,长期以来民生性服务是短板,但需要警惕或注意在提供民生性服务过程中的支出浪费和支出效率低下的问题。强化前瞻性赤字管理,拓宽预算赤字指标口径,比如制定5年、7年滚动赤字管理体制,加强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对于年度预算的约束。严格控制赤字货币化,特别是地方投融资平台。
对于如何更好发挥减税降费的政策作用这一问题,各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白减税降费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要考虑如何让减税降费与其他政策形成合力。近年来减税降费的力度一年大过一年,尤其是去年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力度达到历史高点。企业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了15.2%,这说明企业的负担确实减轻了。通过减税降费的临界点效应,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三类:盈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盈亏点边缘的企业以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的企业,而其中获得感最强的可能是处在盈亏边缘点的企业。总体而言,一项政策对于不同企业的帮助以及企业从中得到的获得感不尽相同。处于盈亏点边缘的企业数量越多,政策的边际效益则较大。所以政策应当是在不妨碍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前提下稳定宏观经济,避免大规模破产失业,而不是让所有的企业都有获得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林双林从减税降费的目标入手分析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减税降费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研究表明企业所得税基本由企业全部承担,无法转嫁,最不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因此企业所得税对经济发展不利。这几年国家零散地降低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但尚未普惠式地降低企业所得税。所以我国应该参考部分发达国家,降低企业所得税,尤其是允许企业从应税收入中扣除更多的成本。此外,我国可以降低关税。争取和更多国家签零关税协定,推动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国际关系改善。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研究减税降费政策如何更加有效的问题,一个前提是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推动财政政策自身的优化,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财政政策的转型,要以寻找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为目标。考虑到政府职能,减税降费政策还应该与财政支出政策相配合。另外,货币政策的配合也特别重要。另外一方面,在财政政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政策不能取代市场主体,也就是说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政策要特别关注的一点是:能否把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这也关乎政策转型的成功与否。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回顾了2015年以来我国出台的相关减税降费政策,而这些政策总体来讲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未来要更好推进减税降费的政策的效果,就要结合目前在减税降费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针对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政策:第一,减税降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要考虑财政可持续性,做好政府的控支和支出结构的优化,缓解收支压力。第二,继续落实前期制度性减税降费的政策,同时综合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来考虑合理税率的问题。第三,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进一步凸显,在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的过程中,要继续考虑强化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第四,对于地方政府存在不合理增加税费的行为,可以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