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奥平(洞见资本投研总监、经济学者)
编辑 | 小新
2017年9月28日,新三板做市指数收盘1004.56点,盘中再创新低1002.81点,做市商不断离场,市场极度凄凉、交易极度惨淡,到了冰点。在指数不断下跌的背后,做市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2017年年初时,新三板市场共有挂牌企业10163家,其中做市企业1654家,占比16.27%。日前,在挂牌企业数量上升至11591家的情况下,做市企业却出现下滑,仅剩下1439家,占比为12.42%,较年初有较大的萎缩。没有了交易,就没有定价依据,无法定价。也就无法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融资估值依据,进而解决不了企业融资的问题,违背了新三板市场建设的初衷。
在如此凄冷的环境下,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837311)却再次刷新了新三板最快IPO纪录,企业在今年3月14日获得证监会受理,5月4日便获得证监会首次反馈,6月16日从新三板完成摘牌,从正式排队IPO至今日过会仅耗时197天,是新三板第一家在200天以内过会的企业。新三板企业IPO加速,年内已经有16家IPO企业。不断的有新三板企业成功IPO,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多家企业短时间过会,体现了新三板市场的价值。新三板市场的企业规范、企业家知道如何与资本市场及中介机构“打交道”,为后续上市提升了效率。但是对比美国的转板制度,纳斯达克与纽交所之间是互相转板的。然而,短期看,在中国不会有企业选择从主办转到新三板。
其实,从早期的纳斯达克市场来看,和我们目前的新三板市场情况几乎一致,直到微软在1986年登陆纳斯达克市场才得以改观。事实上,尽管目前纳斯达克接纳了全球数千家高科技公司,但鲜为人知的是,纳斯达克是一个只看得到明星企业的市场,曾经七家高科技企业一度占到了整个纳斯达克市值的一大半,大部分的僵尸企业并不比我们的新三板待遇更好。但是,在我国新三板市场快速的发展的这几年里,催生出的明星企业大部分实现了转板或借壳IPO,没有企业愿意留在新三板市场,其主要原因是新三板“死循环”的情况。
新三板市场“死循环”的现象,简单的讲就是优质的符合IPO标准的企业不断转板,可交易的优质标的越来越少;可交易的标的越少,流动性就会越低;流动性越低,企业就无法合理定价,无法实现融资发展与市值提升,更多的优质企业就会选择IPO转板。这样的“死循环”如果持续下去,未来新三板将会离我们的理想国越来越远。面对这样的“死循环”,监管层绝不能只着眼于近期可转债这样的政策推出,而是要深入的改革下去,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面对目前中国新三板市场的“死循环”,毫无疑问首先是要解决其流动性的问题。除了大家一直在呼吁的降低投资者门槛、再次分层等方式来提高流动性以外,我们的监管层、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支持并发掘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为优质企业进行深度的“赋能”。例如教会企业如何做路演并帮助其链接投资机构与所需要的资源等。让新三板上的优质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红利,达到产融互动。当新三板市场上交易不断活跃,在可以实现交易的前提下,企业拥有了合理的市值后,才会选择继续留在新三板市场发展。这样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选择留在了新三板市场,才会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进入。
今年年初,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指出新三板将是中国多层资本市场的基础,新三板既要有苗圃功能,又要发挥土壤功能,鼓励一批创新能力强、诚实守信、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能够转板的就转板,不愿意转板的就在新三板里面绽放”。这段话中,突出了新三板市场建设的两大功能,“苗圃功能”与“土壤功能”。两个功能中更为重要的一定是“土壤功能”,即新三板自身培育优质企业的能力,如果没有“土壤功能”,又何谈“苗圃功能”。
中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到今天11591家,实属不易。面对现在比较严峻的市场局面,仅靠降低投资者准入标准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而是需要全面的建设和完善新三板制度体系,培养优质企业,并树立各界对新三板的信心。
毕竟,新三板市场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理财网立场
本文由 洞见资本张奥平 授权 新理财网 发表,并经新理财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新理财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xinlicai.com.cn/news/jr/1240.html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