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经济学家联合解析: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疫后复苏路径

10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第42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疫后复苏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就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对前九个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看法;二是宏观经济数据背后蕴含的经济运行逻辑;

三是对未来的预判和政策建议。

首先,报告指出,1-9月份,我国大批宏观指标都在陆续转正,全年就业指标已接近完成,具备了完成全年发展目标的有利条件。在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步回升的过程中,投资和出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但消费复苏相对较为缓慢。此外,在经济转正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景气指数不断攀升,8-9月份之后,小型企业景气指标也在显著上升,复苏的基本面日益扎实。

5月份之后,经济复苏的路径从宏观政策推动为主逐步回归到2019年以来存在的周期性问题,即制造业投资和消费不足,并在疫情下有所放大,因此目前我国出现以国内基建、房地产、汽车为主导的复苏格局。当前的消费下行存在超调,随着农民工等就业恢复,未来消费会逐渐成为经济修复的推动力量,四季度经济增速会进一步加快。

其次,报告提出,中国在疫后复苏过程中,经济运行逻辑发生过一次调整,前五个月经济运行逻辑是宏观政策及时精准发力,保主体稳定中国经济,5月份之后,随着市场力量的逐步回升,宏观政策及时调整力度,以改革激发市场内生动力。但由于经济运行逻辑会受制于原有的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导致消费受阻,无法有效形成消费乘数,导致中国经济存在循环割裂问题,消费下行压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改革,以创新激发消费,将经济恢复过程导向新发展格局。

最后,报告对未来的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七点政策建议。一是维持当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二是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阶段性适当增加杠杆率;三是面对长期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态势,预留好政策空间;四是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国内资金循环、激发消费;五是未来在促进消费时要逐渐从恩格尔系数转向价格效应;六是在转向价格效应时,应有两个支持,投资以消费为导向以及通过科技进步降低成本;七是建设数据要素市场,用数据要素给传统要素赋能。

与会嘉宾首先对当前宏观经济整体复苏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面对展开了讨论。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在肯定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大判断下,提醒对未来的预期不要过于乐观,现阶段我们在全球表现如此亮丽,但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全民亢奋,需意识到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仍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建议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防止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前三季度0.7%的正增长和第三季度4.9%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需从战略的角度看到“转正”的深度内涵。对于未来经济的判断,他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具有空间,供需也在逐渐趋于平衡。同时他也认为对当下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关注和重视,这些问题也是未来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目前总的经济发展形势比预计的要好,但目前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非很稳固。他认为经济复苏依赖于“六保”政策的强刺激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且目前中小型服务企业依旧面临很多困难,实体经济并未看到特别明显的增长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依旧有差距。此外,在当前的新局面下,要关注疫情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并重视民间投资,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长江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有几个领域值得关注,一是房地产领域,二是当下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三是中国出口能不能维持持续增长态势的问题。他认为在目前中美教育、科技脱钩条件下,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我们国家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动能,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认为,在弱复苏条件下,能不能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其次,与会嘉宾对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着重点及背后的逻辑展开了讨论。

刘元春认为,目前的形势依旧很严峻,当前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政策调整的基点。他认为,针对当下宏观经济复苏态势,应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稳健,不要轻言退出,而且要考虑当下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与五中全会的新战略的匹配度,此外还要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关注未来金融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最后要实施中产阶级倍增计划,以激发微观主体和民营企业的活力。

毛振华认为,当前应急性的政策要不要继续维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疫情防控的情况,不仅要关注中国的防控情况也要关注国际上的防控情况;其次是金融市场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着力点,建议考虑对民营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由政府的基金注资,从而提升民营上市公司整体实力并降低债务率。此外他还认为,在建设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过程中,要重视补短板,把中国的国内大循环在市场机制的框架下有效地运转起来。

伍戈认为,经济的修复是和疫情的管控息息相关的,疫情管控好了,经济修复也在稳步进行之中。同时要关注外循环,在新一轮贸易谈判机制兴起的过程中,中国要非常积极踊跃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国内大循环最关键的环节是消费,目前在服务消费领域是存在短板的,尤其是在医疗领域、教育领域,瓶颈非常明显,需要多加关注。

徐高认为,短期来看,由于中国的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整体的宽松态势,不宜过早退出。长期来看,应正视中美脱钩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脱钩,在国内大循环里应补相应的短板,比如高科技短板。从需求面角度,应重新思考杠杆政策,不能简单去杠杆,而是要稳定杠杆,甚至在未来要加杠杆,但重要的是关注加杠杆之后资金的投向。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