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财政

新时代 新财政

——广西“六强”型财政探记

文/本刊记者 涂成

2017年十二月的广西,没有北方深冬的寒冷,气候温和、舒适宜人,仿佛人间四月天。一如三月末本刊记者初次踏上八桂大地那样,被郁郁葱葱的盎然绿色环绕的土地上,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图景,饱含着生命的热情,跳动着生命的律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代文人常以八桂咏喻广西,南朝梁朝诗人沈约在《齐司空柳世隆行状》中有诗云:“临姑苏而想八桂 ,登衡山而望九疑。”八桂大地这片火红的土壤中孕育着的自强不息、拼搏奋斗,这域静碧的江河里流淌着的厚德载物、沉思静稳都让人神思向往。

再次来到广西,在一周的时间里,本刊记者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来宾、柳州、桂林等多个市,就广西如何推进“六强”型财政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实地采访。除了一路的风土人情,本刊记者思考的更多的是:在各地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广西“六强”型财政如何生根、发芽?“六强”型财政如何推动广西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

这是了解广西财政改革发展的绝佳观察窗口,通过解剖麻雀,深入了解“六强”型财政发展思路的落地情况,本刊记者从中看到了广西经济发展之兴、民生保障之实、财政改革之谋、队伍建设之为,更看到了广西财政人作为探索者的智慧、勇气和攻坚。

“六强”财政高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广西的改革发展。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国发展大局对广西深远谋划,指出:“广西要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这“三大定位”的提出,不仅为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广西的崛起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所做的“五个扎实”重要讲话,也为广西做好“新篇章”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巨大机遇。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迅速学习贯彻、传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调要结合广西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政策措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广西改革发展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夺取富民兴桂新胜利。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广西属于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正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升级的重要阶段,必须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引导促进作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新时代孕育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结合广西财政实际,就是要准确把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的“五个扎实”新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奋力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的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助力广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保障的发展。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提出了加快“六强”型财政建设的发展思路,即开源增收强实力、保稳促转强调控、惠民补短强保障、改革创新强职能、依法监管强绩效、从严务实强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般来看,我们将财政工作分为“收”、“支”、“管”三大块,具体到广西,“六强”型财政的发展思路全面囊括了财政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开源增收强实力涵盖财政收入的全部,保稳促转强调控和惠民补短强保障贯穿财政支出的始终,而改革创新强职能、依法监管强绩效、从严务实强服务则聚焦财政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六强”型财政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层次鲜明、结构完善,堪称广西财政发展思路新的典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关礼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详细介绍了广西“六强”型财政发展思路:

首先,组织财政收入、做大财政蛋糕始终是实施财政调控和做好财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开源增收强实力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扩宽收入来源渠道,着力构建速稳质优的收入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其次,经济决定财政,保稳促转强调控要主动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构建精准调控的政策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良性互动。同时,惠民生、补短板是财政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关全面决胜小康的进程,惠民补短强保障必须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构建结构优化的支出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再次,改革创新才能激发发展活力,改革创新强职能要牢牢把握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总体目标,注重依时上链发力强推动,着力构建稳妥有序的制度体系,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此外,面对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必须注重依法规范重效强监管,依法监管强绩效要着力构建全程动态的监督体系,不断提高财政政策的运行效能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最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严务实强服务必须依章严管善待强队伍,着力构建清廉高效的组织体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

“六强”型财政发展思路,集中反映了新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对财政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历届财政厅党组理财思路的深化和拓展,它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广西财政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财政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经济发展之兴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趋缓,而支出压力逐年加重,财政收支矛盾平衡压力不断加大。作为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广西财政的收支平衡矛盾尤为突出。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源头活水,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民生保障和精准扶贫脱贫等重压下,财政如何积极作为,考验着广西财政人的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济决定财政,这是不辩自明的真理。广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广西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助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全区财政平稳有序运行。

在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首先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落实好增支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助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财政支持的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用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助力服务业发展“六大专项行动”,发展特色旅游和全域旅游,深入实施质量强桂战略,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经建处处长何晓晶向本刊记者介绍,2017年,财政厅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统筹安排自治区本级预算内投资13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42亿元,支持交通、航空、农田水利、住房保障、卫生、教育、节能环保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自治区财政还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安排自治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3.6亿元,增长62%,促进服务业逆势增长成为经济稳增长新亮点。积极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统筹整合资金206.98亿元,支持开展产业富民、基础便民、服务惠民三个专项活动。

其次,坚持把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途径。全面落实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举措,设立并用好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与科技存量资金整合使用,支持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用好广西技术创新引导专项,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2017年以来,财政厅新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当年新增预算12亿元,用于支持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新产品开发和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等建设。

第三,坚持把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作为战略支撑。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夯实提升东博会等重要开放合作平台,畅通“南宁渠道”,重点支持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和“一廊两港”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与东盟产能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倾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加快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着力构建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17年,财政统筹安排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4亿元、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6.6亿元、左右江革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资金4亿元、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元,支持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财政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广西各市区也有不少的亮点。在本刊记者实地走访的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已获正式立项,成为国家农发办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十个试点之一。目前,已下达财政资金1.33亿元,全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业扶持。经过半年多建设,美丽南方规划区内吸引了6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农业龙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4个,初步建成了集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核心示范区。西乡塘区副区长刘文忠告诉记者,从2015年至今,美丽南方共接待游客3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未来按照“一轴两翼三带三区”总体发展布局,预计到2019年,美丽南方新增总产值可达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出南宁市平均水平。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2016-2017年,来宾市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2400万元,重点支持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积极筹措前期各项工作经费2219万元,着力推进“金凤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17年10月,金凤凰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全国五十多个竞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并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来宾市财政局局长骆平原表示,通过对示范区、产业园、“双高”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来宾市财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入了发展新活力,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也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作为西南地区和广西的工业重镇,柳州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广西的五分之一。在撬动财政杠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扶持新兴产业方面,柳州市财政趟出了新路子。据柳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建武介绍,2017年,柳州市统筹财力,预算安排各种企业发展资金约6.5亿元,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其中,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柳州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并计划在2018-2020年每年投入不少于2亿元专项资金。近年来,网红小吃“柳州螺蛳粉”在全国走红,也离不开柳州市财政的大力扶持。从2015年以来,柳州市财政安排1336万元用于螺蛳粉的宣传和销售,促进柳州螺蛳粉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据了解,2017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在全国米粉销量中稳居第一,正朝着“百亿产业”的目标迈进。

“桂林山水甲天下,罗碧带青意可参。”宋朝学者王正功的千古名句让桂林山水之名传遍天下。作为桂林市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既是每年财政收入、也是财政支出的重点。近年来,桂林市财政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大力支持培育互联网科技等线上服务业企业,从桂林本地成长起来的力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呈现强劲发展态势,2016年年产值达5亿元,获得“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自治区服务品牌”等荣誉,实现上缴税收0.2亿元,公司成立短短7年,税收收入已上涨5 倍。

民生保障之实

矢志不渝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人民的期盼和重托。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关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等,它们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切身利益。

惠民生、补短板是财政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关全面决胜小康的进程。惠民补短强保障必须要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构建结构优化的支出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民生保障投入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不遗余力,持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筹措落实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56亿元用于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十大行动”顺利实施;筹措下达资金112.76亿元支持 “双千计划”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八大重点工程”实施,安排5.11亿元支持建设204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筹措125.64亿元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其中强农惠农补贴资金57.53亿元、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资金7.33亿元、支持构建农业服务体系资金9.46亿元、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管理资金51.32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纪芬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经过多年实践,自治区财政探索总结出了丰富的加强民生保障的经验:第一,加大民生投入。建立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着力支持教育均衡发展,扩大就业创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文化繁荣,推进全民健康,加快住房保障建设,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人民共享发展。“十二五”期间,广西全区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117.65万套,完成“十二五”建设计划的130.72%;累计基本建成64.50万套,累计完成投资2237.17亿元,解决了300多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任务目标。仅2017年,自治区财政积极就筹措资金52.47亿元支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完善公共租赁住房道路、通信、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加快项目建成和分配入住。

第二,补齐扶贫短板。广西既是民族地区,也是边疆地区、落后地区,脱贫攻坚是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也是最大发展机遇。在精准扶贫方面,自治区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幅度,加强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创新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支持坚决打赢农村全面脱贫攻坚战。

一是注重持续加大投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继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稳步扩大片区县、重点县的转移支付补助规模,加大涉农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二是注重增强造血能力。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给予财政支持,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加大财政对产业扶贫力度,拓宽资产收益扶贫路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注重严肃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监管工作组织领导,形成财政“大监督”机制。加强扶贫资金政策制定和管理使用全过程监督检查,全面推进绩效考评工作,合理运用扶贫资金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成果,提升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第三,完善保障机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合理确定民生保障项目和水平。开展民生政策评估,对不合理或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的民生支出,坚决压减或取消。着力完善民生制度,统筹民生政策,注重花钱买机制,着力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同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制度促公平;大力支持推进社会保险扶贫、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实施健康扶贫行动。

财政改革之谋

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的地位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九大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预算制度改革、税制改革、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其制度设计和落地推进都需要财政人超前的改革智慧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在采访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政策规划处副处长徐彬又等多位相关人士均表示,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就必须坚持顺体制、优预算、推税改,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总体目标,认真研究中央改革取向,重点强化财政体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善作善成。

在广西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中,自治区财政一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为目标,扎实推进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严格贯彻新预算法的精神,切实硬化预算约束,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科学合理界定预算公共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提高预算透明度,进一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二是进一步理顺自治区对下财政关系。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划分各领域自治区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形成自治区统筹、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划分模式;结合税收制度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在保持自治区本级和市县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合理规范划分自治区以下政府间收入,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自治区对下财政关系。

三是进一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资源税改革以及环境保护税改革等税制改革工作,巩固和扩大税制改革成果。结合国家税制改革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地方主体税种,逐步构建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地方税体系。

四是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大力支持、深度参与金融、国企、社保、科技、教育、农业等其他领域体制机制的构建,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合力。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牵头拟定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财政政策配套文件,对改革中的财政政策、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执行。同时,积极会同自治区编办研究制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政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改革方式、时间要求、改革任务、机构编制调整、人员安置和相关支持政策。

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2017年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厅内工作规程》,对预算绩效目标设定、审核、批复等进行规范。同时,继续开展预算绩效目标跟踪监控,按照“稳扩面、多层次、多时点、全方位”的原则,开展绩效目标动态跟踪监控工作,稳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7年,项目支出绩效再评价项目由上年度的69个增加到79个,部门整体支出绩效再评价由上年的49个增加到54个。此外,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评价结果运用的刚性,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通报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的机制。2017年自治区财政厅就根据评价结果,共扣减2018年部门预算项目支出1145万元(涉及5个部门),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对部门的约束力。

队伍建设之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是对基层工作状态的形象比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大部委的大政方针都需要经过省、市、县各级干部层层传达落实。作为连接国家和人民的纽带,干部队伍的作风和形象直接关乎老百姓对政府的评价。而财政,作为政府活动不可或缺的血液,贯穿整个政府工作的始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新《预算法》的施行和地方债的严格监管等对地方政府的施政行为产生了极大的规范效应,财政工作也随着社会形势和矛盾的变化发展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在广西采访的一周时间里,本刊记者从对基层财政干部的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当前财政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考核越来越严,基层财政干部感到“不堪重负”。在桂林市采访时,就有基层财政干部告诉记者,“白加黑”、“五加二”已成为财政系统的工作新常态,甚至还有刚考进财政局的90后在工作一周后直接辞职的现象,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王朝才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前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干部培养和考评机制,广泛调动各级财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值得我们深思。作为“六强”型财政的关键一环,财政厅提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抓严抓实,不断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在全区财政系统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确保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落地生根。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认真抓好“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教育,特别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培训,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二是严明纪律作风。毫不动摇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入开展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三是激发干部活力。一如既往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履职本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完善干部考核和绩效管理制度,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从2017年12月起,财政厅还决定在全区财政系统开展弘扬“勤廉精细,佐政为民”的广西财政精神,以及践行“担当理财重任,依法依规运行;虔心尽责奉献,服务热情周到;廉洁自律公正,勤勉高效透明;弘扬正气能量,润政百业兴盛”四十八个字的“广西财政干部文明服务公约”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以此提振财政干部职工士气,提升财政队伍形象,助推财政工作发展。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不忘初心,方能不辱使命,才会不负重托。富民兴桂,让全体广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开创广西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这也是广西财政人的初心和使命。

同时,发展的曲折性也告诉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全面落实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的部署要求,财政仍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