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春风十里

组文第3篇:

美丽乡村的春风十里 

文/涂成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对亿万农民来说,美丽乡村更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建设美丽乡村继去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再度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广西,美丽乡村建设步履坚实,硕果累累,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新名片,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在八桂乡村风光旖旎的春日里,我们采访组一行先后走访了南宁市武鸣区伏唐新村、大伍屯生态综合示范村和伊岭溪谷休闲农业示范区,以及邕宁区那贵坡生态综合示范村,去感受美丽广西乡村的春风十里。

在伏唐新村,群山环抱,绿树点缀,湖泊荡起层层涟漪,五颜六色的鲜花争相斗艳。从高高的观景台放眼望去,500亩的火龙果基地和3500亩的香蕉基地镶嵌在蓝天白云间,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在经历了不下50次的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统一的新村规划跃然纸上,由财政补贴和村民出资修建的168栋花园式小别墅或改作旅馆,或改作饭庄,特色乡村观光旅游如火如荼,“产村一体”深度融合。在伏唐新村经济能人唐佐民的家里,他兴奋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与其他15户村民联合组建的旅游公司进展情况。这家旅游公司以合作社的模式装修运作了15户旅馆,拥有150多张床位,基本可以满足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的住宿需求;同时,这家公司在新村附近正字修建的马鞍山农家乐项目也进展顺利。伏唐村民理事会会长唐利钊告诉记者,依托富安居开发建设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以往外出务工的村民都纷纷回乡工作或创业,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了近5000元。

来到大伍屯,这里保存完整的晚清民间建筑群落让游人喜不自禁,在百年老宅“七十二道门”——邓家大院里漫步,走过一道道门,悄然走进了历史的年轮;跨过一道道门槛,感受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据了解,为了不破坏大伍屯原有的建筑群落,政府只出资对各家各户的外墙作统一装修,保持原来的建筑布局。百年老宅邓家大院的“七十二道门”景观由郑家第21代后人无偿提供给游客免费参观,政府负责帮助修缮、复原壮族文化原貌,为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壮族文化特色。同时,现在的大伍屯已有了桃花源、碧田原等10家现代企业进驻经营,形成产业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集群。村民的收入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还可就近在附近的基地和工厂务工就业。以桃花源休闲农业示范区为例,流转的400亩土地以均价1550元/亩的价格出租,主要用来种植10多种特色水果,在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供游客休闲采摘之余,还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

按照“大产业提升、大旅游整合、大生态保护、大景观营造、大文化发展”建设理念发展起来的伊岭溪谷与伏唐新区连片开发,以13家公司为核心创建示范区,培育了黄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卉美花卉种植家庭农场等5家新型经营主体,以火龙果等特色水果,蔬菜、水稻和玉米育种为主导产业,发展休闲与乡村旅游业,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周边村屯发展现代农业。一年来,示范区建设财政投入23111万元,入驻企业投资18122万元,经过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参与等各方创建,达到了产业提升、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示范目标。据统计,2016年1-9月,核心区入驻企业实现经营总收入6724万元,其中:主导产业收入5627万元,休闲乡村旅游收入10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7元,比拓展区高19.17%,比辐射区高16.75%,比所在镇高20.5%。

传承民族文化、突出壮乡特色的“七彩那贵”,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引入现代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综合示范村。两年时间里,那贵坡完成包含道路、房屋改造、新建建筑、绿化美化和公共设施五大项31小项建设,总投资6193万元。目前,那贵坡已成功引进两家龙头企业:引进的广西一遍天原种猪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总饲养规模将达存栏种母猪9000头,年出栏原种猪10万头,可直接带动邕宁区及南宁市其它周边县区3000多户专业大户。引进的南宁市达观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流转土地3000亩,总投资1.5亿元,规划以樱花为主题,建设集花海观赏、农旅体验、休闲度假、文娱购物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打造广西区内最大的樱花园。

三个阶段 四年实践

在广西,进入第5个年头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步伐坚实。4年间,广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显著改善、乡风文明大幅提升。

让我们一起回顾下美丽广西的美丽乡村建设历程。2013年10月25日,广西就已经制定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下称《试点方案》)。《试点方案》指出,要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形势和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期为2013-2020年,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推进。《试点方案》明确,要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通过局部试点,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经过一年建设,“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果。全区39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4.4%以上,77%的自然村屯组建了保洁员队伍,78%的自然村屯成立了“清洁乡村”自治组织,95%的自然村屯制定了村规民约,多数村屯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部分县乡建立了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抽样调查表明,群众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满意率高达98.7%。

2014年11月14日,自治区党委、政府适时全面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 两年时间里,广西全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保洁员队伍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由2012年的13%提高到93%。107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以上。完成5400多个村屯道路硬化,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85%。完成1万个绿化示范村屯和12.5万个一般村屯绿化项目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前列。同时,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催生了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业态。此外,广西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乡村清洁条例,将乡村建设纳入法治轨道,92%的乡镇设立了农事村办服务中心,引导群众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成立乡村理事会、保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4年间,广西不换思路、不调频道、不减力度,驰而不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重构八桂乡村:一个个原本即将消失的大石山区村子又慢慢恢复生机,一个个古老村屯涅槃般“重生”,一个个边关小村、滨海渔村、少数民族村美丽绽放,农业、渔业、旅游、电子商务与山水、民族、边关、滨海文化元素融合,出现了一批风情小镇、特色村落、诗画田园,催生了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业态,催热了产业,富裕了村民。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