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重新寻锚?利率市场化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8期)于11月18日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核心逻辑--货币政策的重新寻锚”,知名经济学家曹远征、王永利、周诚君、张斌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教授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报告就以下五部分内容展开:货币政策重新寻锚的背景和如何理解重新寻锚;二工具体系构建的逻辑;三多层次目标体系构建的逻辑;四传导体系的建设逻辑;五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的逻辑。

报告指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这一题目非常重要,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通过《决定》中的核心关键词可以看到,国家对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诠释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抓手和支柱,一个是完善货币制度投放机制,二是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这就要求构建目标体系、调控体系、传导体系以及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并基于此形成多层次微观基础的中央银行制度体系。

报告阐述了应当如何理解重新寻锚,与传统意义上寻锚对应的是仅包括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不同,重新寻锚还应该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寻锚,具体来说在工具体系、目标体系、传导体系、基础设施体系这四个层次都存在着寻锚的问题。寻锚的工作将会是一个比较浩大的工程,需要该领域的专家和各界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通过大量研究才能完成。

报告分别讲述了工具体系、多层次目标体系、传导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的逻辑。首先是工具体系,目前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变化是非常快的,特别是发达市场的工具体系,我国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也有重点依托或者锚定的工具,包括传统的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较新的SLF、MLF等工具。但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转变和人民币逐渐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背景下,工具体系寻锚需要以利率市场化和资金价格为核心,研判如何选择使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其次是多层次目标体系,多层次目标体系建设包括操作目标体系的建设到中间目标体系建设,再到最终目标的建设。目标体系十分重要,决定了货币政策工具的寻锚问题,多层次目标体系构建应该逐渐从数量向价格转换。再次是传导体系,货币政策传导体系有着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和完善的学理基础。实践中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到中间目标的传导很顺畅,而中间目标向最终目标的传导更要关注微观经济主体的变化,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还有它对政策的感知,以及它对政策感知以后的反映,还有微观市场价格变动,特别是通货膨胀指标的结构性分化应该引起关注。最后是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近几年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决策层的重视,从现有公开信息来看,央行主导或央行为主管单位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很快,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工作的着力点可能还在业务层面,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要求最终核心指向利率市场化,应提高金融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不是简单的为交易而交易。以往金融基础设施往往并没有放在利率市场化体系建设中,现在在以市场化利率体系作为锚的背景下金融设施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报告回顾了核心内容,指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货币政策的建设,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重新寻锚的核心逻辑是最终推动以金融价格为纽带的宏微观金融互动机制。

论坛第二单元,与会嘉宾首先对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重新寻锚、是否应该重新寻锚、如何寻锚展开了讨论。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针对后疫情非正常经济状态时期,全球的货币状态、货币政策和货币理论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货币政策应当如何重新定位,如何重新寻锚的三个要点:一是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总需求政策,无法对冲供给端的衰退,财政赤字几乎无限扩大化,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货币供应的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以及货币的理论;二是传统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进行调控,利率的锚就是通货膨胀,现在变成支持财政赤字的扩大,完全绑定于财政,货币是否应该支持财政,赤字融资是否正当,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锚不再稳定,是否需要重新寻锚,都需要重新讨论;三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经济走势与世界经济走势出现分化,对货币政策正常化是不是要坚持和维持,我国货币政策究竟要锚定什么,都需要更深入研究。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深圳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王永利从币值稳定视角,讨论货币市场的初衷以及现实中货币市场偏离的初衷,来反思货币理论,也讨论了货币政策的重新寻锚问题。王永利指出货币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初衷和根本追求,但如今货币币值稳定很困难。另外中介目标还存在问题,如CPI指标的代表性是否足够、数据采集是不是及时,是不是准确,是不是完整。货币本身应该作为一个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但目前货币政策变成了一个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工具,需要认真反思真正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或者货币之锚到底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指出既维护经济增长,又维持货币稳定和充分就业,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一直是多元化的,目标选择上多为相机抉择,但在人民币逐步开始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外汇交易主要市场从境内转向境外,其汇率也逐渐脱离当局控制,中央银行更重视追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张斌指出,传统货币政策将通货膨胀作为锚,实现货币价值相对稳定,这是对货币政策最好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实现了充分就业和较低产出缺口。但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资产价格是否应该进入货币政策目标产生了大量讨论,学界也尚无定论,仍需更多研究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中国情况,张斌认为货币政策仍应把通货膨胀放在第一目标,由于核心CPI对于总需求的指向最清晰,货币政策目标应主要关注核心CPI。

随后,与会嘉宾对货币政策重新寻锚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以及怎样来推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展开了讨论。

曹远征认为利率市场化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实现利率放得开,利率形得成,利率调得了。从目前进展看,利率放得开基本实现,利率形得成在完善过程中,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利率能否调得了。目前央行利率传导机制通过影响贷款利率集中报价制度的询价过程调整利率,但短端货币市场的利率的传导效果是未知的且不利于市场形成稳定预期。新机制可以采取像美国公开市场业务机制,利用国债作为标的,但要实现这一新机制需央行和财政部配合解决诸多问题。

王永利认为利率市场化首先要关注市场交易,央行需要选取合适中介目标以实现调整标的物的利率水平,再通过标的物利率再向其他利率传导,其次王永利指出央行应选取合适的目标利率,国债收益率仍为一个重要指标。

周诚君认为我国实际利率低于均衡自然利率水平,降息空间很小,我国不应降息,避免资源分配扭曲和道德风险,应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追求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另外周诚君认为与财政政策注重公平不同,货币政策应注重提高金融可获得性和资源配置效率。


张斌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指利率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更需要市场上能够提供更多的、可竞争的金融产品,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企业债券、理财产品和基金等金融产品高度市场化交易,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一个更有弹性的利率有助于跨区域资源配置,这对企业和居民都是非常重要的。张斌还指出目前我国企业部门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但居民部门仍需要进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存贷利率都有进一步放开的空间。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