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林:金融工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变化及影响分析

2016年6月29日,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副主任朱海林博士应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系、会计系和MPAcc项目中心邀请,在中国人民大学作客MPAcc名家讲堂,就“金融工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变化及影响分析”进行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康涛,商学院教师代表赵西卜、秦玉熙、王建英,人大MPAcc校友、MPAcc实践导师、山西漳泽电力股份公司总会计师刘畅,商学院MPAcc学员、MBA学员、EE项目学员,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代表,香港会计师公会代表等一百多位听众参加这次活动。朱海林博士是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MPAcc实践导师,曾负责起草《收入》、《债务重组》、《或有事项》等具体会计准则,参与研究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问题,并长期负责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的起草工作。

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康涛代表商学院感谢朱老师与业界人士慷慨分享多年参与制定会计法规的经验总结。在热烈的掌声中,朱海林老师开始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朱老师首先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帮助大家理解了金融工具的内涵。他指出,金融工具就是一个金融(财务)合同,通常,这种合同的双方一方持有金融资产,另一方持有金融负债。这种权利义务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表现为净权利,有时候又表现为净义务。朱海林老师就金融工具会计的若干难题展开系统具体的讲解。按照会计处理的基本程序,金融工具会计相关问题包括金融工具的确认和终止、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以及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等三个基本问题。在阐释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规则时,朱老师指出,对于股权性投资所形成的金融工具,按照其控制的程度和持股比例,可以有很多种分类和计量的选择,这需要通过对准则的精准把握予以判断。

朱海林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与听众一起回顾了金融工具国际准则的发展历程。国际会计准则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修改,理解新旧准则的变化对于帮助大家准确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朱老师还对套期保值会计、金融资产减值等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带领大家领略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前沿和重点领域,令大家深受启发。朱老师详尽地分析了国际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的变化,使得大家对金融工具国际准则整体框架上的变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最后, 人大赵西卜老师对朱海林老师的精彩演讲进行总结,他说,朱老师的讲座对大家深入研究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希望朱老师能够经常给大家分享这种高水平专业讲座。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