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成功举行

10月27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植信投资研究院合办的“202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

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Barnett、副代表李鑫,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高级金融专家TorstenEhlers、金融专家CharlotteGardes,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芦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研究员杨子荣等来自欧、美、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十余家媒体参与报道。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2%的水平不变,2023年将放缓至2.7%,比7月预测低0.2个百分点,且存在25%的可能性会降到2%以下。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通胀压力促使各国央行快速同步收紧了货币环境,全球货币和金融环境的收紧将在整个经济范围内产生影响,抑制需求并帮助逐步遏制通胀。预计全球通胀将在2022年晚些时候触顶,但将较先前预期更长时间地维持高位,并在2024年降至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StevenBarnett在主题演讲中,对《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核心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从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应对建议两部分进行了分析。他表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将在今年或明年出现经济萎缩,但这并非意味着全球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对于各国而言,越早采取政策应对措施,所需付出的代价将越小。面对世界经济的挑战,各国需要积极行动,且需采取一致的行动。史蒂文·巴奈特在演讲中还表示,以PPP计价的各国GDP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18.2%,超过美国的14.9%,居全球之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副代表李鑫着重对亚太区域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他表示,亚洲经济目前也进入了逆风期,由于发达国家加息和持续不断的乌克兰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今明两年亚洲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今年一季度亚太经济出现较强反弹,但到二季度开始走弱。预计今明两年亚太经济增长将下调至4%和4.3%,低于过去二十年亚太经济增长水平。尽管如此,在黯淡的全球经济中,亚太经济表现仍是一个亮点。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就中国的宏观政策如何促进推动实现稳增长这个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表示,在稳增长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首先需要把握宏观治理的关键问题,寻找需求不足和供给不畅的问题症结,坚持以稳健扎实为宏观治理的大方向,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各自优势,灵活选择运用政策工具箱,重点推动需求恢复。其次是准确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动态调整宏观管理部门间的职能划分,明确各自目标与分工,重视具体政策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定位。再次是关注市场,建立政策协调与市场互动优化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动态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及其调控规模,避免政策交叉过度放大或过度收缩政策实施过程的实际力度;做好政策风险预估,防范政策风险间的动态传导。

据悉,《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人员撰写的经济概览,着重分析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并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每年定期联合发布该项报告,共同致力于货币金融战略的研究和探讨。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记者: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