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8期)于线上举行,本次发布会聚焦“积极财政政策下的财政空间”。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冯俏彬、许云霄、李超、秦聪联合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CMF)主要成员秦聪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稳经济、稳预期已经14年,长期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在边际下降,同时叠加短期内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超预期冲击,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将财政作为一种治理经济社会的手段,要在经济下行时期财政保有足够的韧性,为宏观调控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因此财政政策不仅要保持积极的态势,同时要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在这两者兼顾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财政政策稳经济的“定海神针”的作用,才能为当前宏观调控创造出充足的财政空间。
报告认为,今年还有3.8万亿的政策空间,这个基础上如果资金不够,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我国的财政收支体系分为三个特征:一是一般公共预算中,有增量,税和非税收入。二是国有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三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内的空间和财政“家底”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比较充足,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可提供1000亿增量空间。二是虽然政府性基金收入今年完成有压力,但房地产政策后续收入还是有一定保障。三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小,难以提供增量空间。四是社保基金有余额,但这个要专款专用,不能提供增量空间。五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结存利润仍有可上缴的空间。六是各级财政去盘活存量资产。
报告强调,短期要注重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二是要盘货存量财政资金,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三是加快转移支付拨付,保障地方支出能力。
长期要梳理好两个关系,完善两个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使政府“既不失位也不越位”。其次,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在进一步提高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同时,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确定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收入自主权。
再次,在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方面,提升预算尤其是一般公共预算外的三本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四本预算的统筹协调机制,更好地发挥全口径预算体系的整体调控功能。可以研究制定5年期滚动赤字管理体制。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考虑着手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完善专项债管理制度。
此外,最优的宏观调控效果一定来自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间的有机协调。短期内的政策态势还是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边际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而在这一政策导向下货币政策要预防财政政策带来的两大冲击:一方面是“准财政”可能导致货币扩张,比如PSL的放量导致的信贷扩张进而货币扩张;另外一方面是如果没有做好控支而又进行大量借债,可能会带来赤字货币化的压力,进而导致通胀和金融风险的积累。
来源:人大国发院
编辑:王祯祯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