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了“建立零碳电力系统的中国方案”成果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发布青海零碳电力系统案例的相关研究结果,并对构建零碳电力系统的中国方案进行研讨。来自清华大学、社科院等多家研究机构和行业内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截至2021年4月底,青海电网新能源装机2460万千瓦,占比超过全网总装机规模的60%,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2017年至2020年,青海连续四年实践探索清洁能源百分之百供电,从2017年连续7天清洁能源供电到2020年连续30天清洁能源供电,屡创世界纪录。与会专家认为青海的实践案例在中国具有先创性、先导性和示范性,对青海案例的剖析对于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向零碳电力系统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课题组首先对青海零碳电力系统实践探索进行了介绍,并从用电结构、发电结构、电力进出口、平衡机制等方面对青海四次零碳电力系统运行试验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青海案例的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接下来从安全性、成本性与公平性三个角度分析在国家层面建立零碳系统将会面临的挑战。最后,报告提出了建立全国零碳电力系统的原则和建议。 与会专家就课题成果以及我国电力行业建立进行深入研讨,以下为课题组与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
●青海零碳电力系统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归纳起来,青海零碳电力系统的建设可以总结以下因素: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提供了零碳电力发展的基础。青海省有着丰富的水、电、太 阳、风等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达2314万千瓦、太阳能资源10亿千瓦、风能资源7500万千瓦。水、光、风等资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互补性,协调开发与多能互补协调控制。
政策支持叠加新能源成本下降,是新能源装机迅速增加的关键。风电与光伏装机成本在上网侧已经基本实现与火电的成本可竞争。2018年,国家批复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在可再生能源重大项目、产业政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火电装机量与发电量持续下降,但在必要时仍需提供安全支撑。全网火电最小出力和日均发电量均逐年减小,但在水电枯水期仍发挥着重要的电力电量平衡和电网稳定运行作用。
大电网统一调度与跨省区交易,为青海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的研究发现,跨省平衡电力供需和备用容量安排是应对新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力安全挑战的最重要措施。同时,跨省区交易确保新能源电力高水平消纳。青海省2019和2020年清洁能源供电的实验期,出口电量相比与实施前增加了25%和38%。
长周期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运行,为零碳电力系统提供了技术进步的干中学机会。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运行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青海通过新能源大数据服务平台、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深电力系统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自律调控、调控云平台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减少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带来的影响,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消纳水平。
零碳电力系统的建设也产生了协同社会收益。分散式能源促进了落后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稳定性,快速推动电力普遍服务的推广。清洁光伏的建设促进了扶贫工作,同时推动了电力普遍服务。清洁能源的外送与消纳促进了电网投资建设,推动偏远地区的电力普遍服务。
●青海案例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得益于良好的资源禀赋、大电网的支持与试验先行的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青海已经初步建成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并较长周期实验运行零碳电力系统,为建立全国更大范围零碳电力系统提供了示范效应。但是,将局部零碳电力系统推广到全国范围的零碳电力系统,将会面临安全性、成本有效性与公平性的挑战。
零碳电力系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电力安全面临挑战。水、光、风具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不确定性,电力供给的年度、季度以及日间波动都增加,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对电力供给稳定的影响将被放大。现有技术条件下,大范围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无法做到安全稳定运行。
局部零碳电力系统推广到全国零碳电力系统,可能面临成本的加速上升。新能源发电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但系统备用成本、平衡成本、以及电网投资等成本将会随着新能源发电比重加速上升。国际经验也表明,美国和德国都出现了终端零售价格随着新能源比重的上升呈现上升趋势。
各省资源禀赋不同,部分省份将面临短期发展权与排放权的权衡取舍。我国资源禀赋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减排压力和电力系统转型压力大的省份经济仍处于工业占比较高、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经济发展与节能降碳的两难选择。
●促进电力系统零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社会目标,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实现向零碳系统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应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兼顾安全性、成本性和公平性。由于不同省份、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别,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不能整体对待,需要处理好多目标协调、多地区协调。
碳达峰、碳中和是长期目标,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实现向零碳系统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应科学设计合理实现路径。可以依据“代际减排成本均等化”原则确定减排的动态路径。技术进步将带来的电力系统零碳化的成本下降、国民收入水平上升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电力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减排路径可以考虑先少后多,逐步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目标,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实现向零碳系统转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高水平的配套政策。建立适应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电力体制机制,更大范围内配置电力资源;允许合理弃风弃光,完善辅助服务定价机制;统筹协调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化改革。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